来源:网络   文章作者:王健


文章摘要: 受众是传播系统中非常重要、非常活跃的因素,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。对受众研究的出发点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,从受众的认知心理、受众的需求心理及受众的心理效应来对受众心理进行整体把握,积极争取主动,进行前馈式的受众研究,这样会更能有效地把握受众心理的走势。 (共3页)
文章关键词: 受众 受众的认知心理 受众的需求心理 受众的心理效应
文章快照: 到态度改变的积极意义,更有可能使态度的改变进一步向内化转化。(三)逆反效应这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预存立场、思维定势的影响,在接触、接受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心理倾向。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评价逆反、情感逆反、行为逆反,具体表现为对传播内容和传播者的不满、反感、怀疑、抵触乃至否定、排斥,致使传播受阻甚至产生负效应。致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包括受众因素和传者因素。从受众方面的原因来讲:第一,是对传播的怀疑、不信任。传播内容失实、虚夸、片面或极端,受众感到传播内容的描述与实际生活本身不相符合,因而对传媒的其他内容,即使是真实、全面的内容也不信任。《红楼梦》“太虚幻境”中那副对联所写:“假作真时真亦假,无为有处有还无”,正是受众这种逆反心理的极好写照。还有传播方式不当,即我们常采用的一种“反面文章正面做”的传播方式。比如对于一些灾难、事故主要不是去报道灾难、事故的实际情况,给社会或当事人所造成的不幸和损失,对灾难、事故所产生的原因也语焉不详,而往往把主要篇幅用来报道对灾难、事故发生后,组织或个人与之抗争的英勇行为。应该说此种传播方式并非是完全不可取的,正面宣扬人物的英勇行为,可能使受众获得精神上、道德上的启迪和鼓舞,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但是经常采用此种传播方式,也可能产生另一种负面效应,受众不仅会因不了解关于灾难、事故本身的实际状况而感到不满,而且可以由此诱发逆反心理的产生,使其对于正面的英勇抗争报道也抱消极的视听态度。更有甚者,可能形成受众“正面文章反面看”的逆反心态,这对于受众接受正面报道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障碍。第二,是对传播的反感。受众有一种心理倾向,即对传播内容的评价与对传播者的评价保持平衡,如不喜欢甚至厌恶传播者,就会持否定态度。如果传播者在传播态度或者在所传播的内容中,缺乏公正、平等、客观的态度,说理简单化,不仅会削弱传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,而且会诱发受众的逆反心理。这些是受众本身所持有的思维定势。对此传播者如果利用得好,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;利用不好,则可能会产生负效果。对消极的心理定势,传播者应该好好引导,使其向积极的方面发展。第三,是受众的好奇心太强,有时也会导致逆反心理。当大众传媒对某一事物越是表示否定时,受众对之了解的愿望反而会越加强烈。某一作品本来不被人所注意,在大众传媒对其进行批判后,此作品反而会一时成为人们注意的对象。越禁越热,这种似乎反常的“禁果效应”往往是源于好奇心的逆反心理而产生的。大众传媒对于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保持传播沉默时,受众对它的注意程度反而会增加,这就赋予了这个事件一种神秘色彩和某种力,使受众产生探究它、注意它的欲望。“大道不传,小道传”的现象的产生,往往就与受众此种心理有关。一般说来,就很多情况来看,受众逆反心理的形成是大众传媒传播不当所造成的,逆反效应通常是新闻传播中的一种失误,应该尽力加以避免。新闻传播要力求真实全面,防止过度传播,还要给受众必要的选择空间。传播者必须有强烈的受众意识,把受众当作服务的对象,逐渐消除受众的逆反心理,把逆反心理变为顺向心理,沟通受众的感情,增强受众心理的亲近感,尽可能选准受众心理的共振点。唯其如此,才能在受众中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,达到传播者的目的。参考文献[1]郑兴东.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[M].北京·新华出版社,2002.[2]张骏德,刘海贵.新闻心理学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2.[3]张春兴.现代心理学[M].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2.[4]杨清.简明心理学辞典[M].长春:吉林人民出版社.2002.

·上一篇文章:浅谈会计信息传播
·下一篇文章: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互动


【相关内容】

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

佚名

浅谈战汉高古玉的不同艺术表达力

佚名

浅谈徐悲鸿画款轶闻

佚名

浅谈徐悲鸿画款轶闻

佚名

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互动

陈晓萍

浅谈会计信息传播

万晓文

浅谈网络传播的社会管理

张咏华

浅谈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

胡波

浅谈大众传播的负面影响

佚名

浅谈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

张晓